当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的热度无以复加之时,“互联网 ”的概念跃然而出,伴随而至的还有中国产业升级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规划。
这个明显的信号表明,对于互联网价值的认知,中国从上至下正在形成一个新共识——消费和个人是互联网活力的起点,但并非其全部价值所在,下一步,将是更具有颠覆性的互联网工业时代。
据易观智库发布的《工业4.0专题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工业虽然是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发展不平衡,处在没有总体完成工业2.0(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3.0(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4.0(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形势。这决定了中国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
即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主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制造技术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效率的关键,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从本质上看,工业互联网是数据流、硬件、软件和智能的交互,由智能设备和网络收集的数据存储之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由此产生智能信息供决策者进行实时判断处理。从工作流程上来看,工业互联网通过三个步骤实现其效能:
工业数据的获取、工业数据的分析、调度执行,分别对应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专网通信,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元素。
由此可见,相比于德国提出的工业 4.0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服务恰恰工业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和最为擅长的,也更符合前述中国工业转型的需求。
毕竟对于尚处在2.0,甚至是1.0阶段的中国企业,要一步迈到4.0是不现实的,因为中间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升级换代的要求相当多。而工业互联网的“软”只要现有企业具备基础设施就可以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借助数据的分析逐步改进和生机,也就是是说工业互联网更注重企业现有资产和运营的优化。
另外,从中国的云计算项目或者大数据项目的经验看,工业互联网也更适合中国落地。毕竟在先进制造工艺和精益流程方面迅速提升,目前难度还是非常大。这不仅仅是技术底子的问题,更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人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与德国相比,除了生产线上的差距,中国在劳动力整体知识结构,企业流程建立和管控,文化管理上都存在着短板,而“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弥补不足,且在企业转型中并不需要大规模重新投资和业务运营不会被打断。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互联网倡导的资产优化和运营优化实际上也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吻合。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中国势必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研究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实质性投入,以便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形成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智能制造研究与发展的路线图规划,即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设施,做出研究路线、发展进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部署。
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应该把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放在同一个发展路线图上,在计划安排、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方面予以协同和均衡的管理。
正是由于上述工业互联网特点与中国相关企业现状及国家相关规划的高度契合,作为工业互联网鼻祖的GE目前在华开展了1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以期逐步推动40多个大数据分析应用落地(上述在中国实例就是证明)。
据GE统计,以试点项目带来的效益核算,工业互联网将额外为中国航空、医疗和能源行业每年创造超过以百亿元为单位的增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鉴于在中国的当前阶段,工业互联网具体表现为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的核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和产业升级,所以,工业互联网的布局自然要成为战略重点。
与此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在此之前,工信部已经提出要在部分领域开展物联网试点,所以工业互联网势必会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整个产业将迎来极大的发展机遇,而中国制造业也势必利用此机遇,借助工业互联网完成转型。
|
|